建筑工程管理軟件怎么幫助企業規避風險
伴隨著風險管理理論的豐富和實踐的發展,人們提出了建設工程項目全面風險管理的概念。綜合風險管理認為,建設工程風險管理貫穿于工程項目管理的動態過程,應對風險進行系統的控制,以減少工程項目建設過程中的不確定性。
項目建設中存在著參與者關系復雜、風險責任主體模糊等問題,在風險管理中常常表現為“各自為政、矛盾交織”。與傳統風險管理不同,全方位風險管理需要打破條塊分割的單一風險管理模式,從被動的風險轉移到主動的風險控制,從被動的風險轉移到主動的風險控制,再到優化。
建設工程項目全面風險管理的宏觀策略,主要有三種,即行政手段、經濟手段和技術手段。
1
行政手段
明確了參建方的權責,平衡參建主體、責、利,全面加強風險意識,是建筑市場的建設者和完善者,政府對建設工程項目全方位風險管理的主要職責。
治理導向:伴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政府職能管理實現了由行政命令、指導、管理體制向管理體制的轉變。目前,我國已經通過工程建設管理法規,建立了由工程招投標、項目管理、竣工驗收等制度構成的風險管理體系。對于市場主體而言,一個成熟、規范的建筑市場市場,一般是通過標準化合同來實現,政府也可以通過完善標準化合同,保證風險管理的規范化,使市場交易走向成熟。
問責:在風險管理的指導之外,風險責任追究也是政府職能的重要體現。正如2014年國家建設部印發的《建設工程五方責任主體項目負責人質量終身責任追究暫行辦法》強化了工程參建單位的主體責任,通過落實責任制和追究制保證質量責任可追溯。在規制與主體責任進一步明晰的同時,未來政府也會回歸到監督責任的主體地位,例如建立“黑名單”制度,實現對承包商資格的有效控制,完善招投標程序,實現建筑交易效率的提高,同時將市場中的風險交由市場解決。
2
經濟手段
伴隨著建筑業的市場化進程,用市場經濟手段有效地解決市場經濟問題,用市場機制加強對工程建設項目風險管理已成為建筑業發展的必然命題。
以經濟手段實現建筑工程風險管理,主要依靠優勝劣汰的市場競爭規則,實行市場和現場聯動閉環管理。目前,有一種情況是在最低限價競標中,出現了“劣幣驅逐良幣”和“建筑工地質量安全狀況不影響企業市場化運作”的現狀,對建筑市場提出了最優閉環管理要求:只有形成良幣驅逐劣質貨幣的市場機制、“建筑市場”與“建筑工地”之間的約束機制;建筑業要健康地發展下去。
市場經濟的實質是契約經濟,契約締結自由原則,契約實施誠信原則,契約損害賠償原則的實現,迫切需要行業誠信制度的健全與完善。實際上,市場競爭規則、市場閉環管理也是靠信用制度來支撐的,換句話說,市場經濟的發展離不開誠信對社會資源優化配置的積極作用。
另外,工程保險的浮動費率機制也是工程項目風險管理的重要經濟手段。如果FIDIC土木工程施工合同在世界范圍內被廣泛采用,在業主、承包商、工程師等方面都有明確規定,差別化的浮動保費也可以通過經濟手段倒逼投保人守信。
3
技術手段
施工企業可引用建筑工程管理軟件對風險進行全方位管理,軟件可監測項目的進程、各節點的變化、材料、人員的使用等。同時,各當事方在履行風險監管和主體責任時,必須掌握風險識別、風險評估、風險評估、風險控制等方面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