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數工程項目管理系統發展史
工程項目管理系統的發展歷史
一、項目管理軟件的問世
項目管理系統的誕生與計算機、互聯網技術出現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最初項目管理中的應用是在50年代隨著網絡計劃技術的誕生而出現的,1956-1957年間,美國杜邦公司與蘭德公司開發的CPM(關鍵路徑法)開發的PERT(計劃評審技術〉,標志著項目管理系統的正式誕生。
早期誕生的計算機多為軍用,畢竟一臺計算機可能占地上千平,故此基于此誕生的項目管理系統基本不可能民用——主要運用于國防和土木建筑工程。同時受當時管理理論水平的制約,項目管理軟件的應用都是以進度計劃的安排和管理為主。
二、項目管理軟件的發展
項目管理系統的真正發展史隨著微型計算機的出現,微型計算機體型的縮小和運算速度的迅猛提升,帶來了民用的可能性,項目管理技術也呈現出繁榮發展的趨勢,涌現出大量的項目管理軟件。
與此同時,國內院校和科研單位也進行項目管理系統的開發。但由于受限于我國經濟情況的特殊,計劃經濟為主的情況,國內軟件并沒有商品化,只是作為研究課題。由于沒有與一線需求接軌,也沒有進行維護升級工作,導致國內項目管理軟件發展十分緩慢。
直到70年代,才有人研發會記記賬和成本測算系統,此時研發的目的主要是根據給定的工作邏輯關系得到最短的進度計劃,應用面也相對較窄。
與大部分軟件普及的情況類似,計算機項目管理軟件加速發展的契機出現在20世紀80年代。
計算機軟件的發展必然伴隨著計算機本身的進步和普及,管理軟件的大發展正是基于計算機的普及。
1982年,第一個基于DOS的項目管理軟件產品出現。
80年代中后期,項目管理軟件實現了從僅能對單一項目進行管理向可以對多個項目進行同時管理的飛躍性進步。
但是在這段時間內,項目管理系統還有很大的局限性——部分大部分項目管理軟件專注于滿足項目管理過程的某一種單項需求。這是由于當時從事開發的軟件公司的規模都比較小,而且受到計算機硬件平臺、軟件開發運行平臺和開發手段的限制,沒有能力進行集成研發,當然這也導致了這一時期軟件的功能和使用效果并不能盡如人意。
當然,軟件開發商早就認識到了自身的不足,只是受限于時代而已,到20世紀80年代后期,集成功能的開發就被抬上日程。
從80年代后期開始到90年代中期,計算機技術迅速發展,各家經歷過優勝劣汰的軟件公司也開始逐漸成熟,開發出屬于自己的,各具功能特色的隨著計算機軟件。
這一階段出現了很多優秀的多種功能集成的項目管理軟件,有的軟件集成性強,涵蓋了進度管理、資源管理和費用管理等,有的軟件價格低廉、易用性強……各有所長。
20世紀90年代中期,互聯網開始在全世界普及,基于互聯網的各種應用蓬勃發展。同時,項目管理軟件由內部需求轉變為外部認可,眾多項目參與方開始,基于互聯網的項目管理軟件和項目管理模式也開始出現,并迅速得到眾多項目參與方的認可和推廣。
很多建筑企業都將其新系統的范圍由企業內部的局域網擴展到企業內部互聯網和企業外部網的范圍上,同年,幾乎所有的開發商都在其軟件當中加入了支持互聯網的功能。
當然,互聯網技術能夠在工程項目管理上得到迅速推廣,其主要原因在于工程項目本身。工程項目,特別是大型工程項目,本身周期長、投資大、技術復雜、項目本身和項目的參與方在地域上分布分散等特點,對管理工作提出了較高的要求,本身就對項目管理系統充滿向往和需求。在項目管理系統發揚光大之初,就有許多卓有遠見的企業開始根據自身情況,進行定制研發,以期軟件能夠更深入,更實際的解決自身管理需求。時至今日,項目管理軟件已經在朝著網絡化、智能化、個性化和集成化的方向發展。大多數管理系統具有良好的開放性,支持開放的后臺數據庫;使得用戶可以將所購置的軟件與其它系統進行集成,向用戶提供一體化的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