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管理軟件能改變企業的什么問題?
心理學家曾經做過一項研究,讓一個人在街上模擬癲癇發作。如果只有一個旁觀者在場,患者獲得幫助的概率為85%,當有五個旁觀者時,獲得幫助的概率降低到31%;在另一個實驗中,他們讓一棟建筑的門底冒煙。如果只有一個人,這個人報警的概率是75%。在同樣的吸煙事件中,如果看到三個人吸煙,報警的概率會降到38%。
這樣的實驗似乎與我們的常識相反。在我們看來,每個人都有很多負擔。當問題自然出現時,就越容易解決。例如,在街上,有人追你,你喊救命,街上人越多,獲救的機會就越大。
但科學實驗得出的結論與我們的常識相反:旁觀者越多,獲救的機會就越小。為什么呢?這涉及到群體或組織環境中的責任定義。
從責任的兩個維度來看,我們很容易看到問題的真相:人越多,人們就越覺得這與我無關。當周圍有很多人可以幫助時,每個人的責任都會減少:每個人都認為責任是別人的,但沒有人承擔責任。人越多,事件的過程就越難控制。當情況模糊時,每個人都想看看別人會做什么來決定自己的行為。這種傾向是多樣化的無知:每個人都不采取措施,每個人都觀察別人,每個人都在猜測:你在玩嗎?還是在拍電影?誰對誰錯?這是責任稀釋法——每個人都知道事情很重要,但沒有人會主動承擔沒有指向我的責任。
因此,我們不難理解執行中常見的誤解。管理者通常本能地認為重要的事情=每個人都做,每個人都做=每個人都做;員工認為每個人都做=別人做-所以,結果是每個人都做=沒有人做。我們可以看到,如果責任不明確,在大多數情況下,員工的不執行與員工的道德無關,而與責任的模糊定義有關。三個和尚沒有水喝,不是因為和尚懶惰,也不是因為挑水不重要,而是因為沒有明確的責任制!
所以,我們可以改造的是制度,而不是人性,而改變制度,最關鍵的就是工程管理軟件了。
工程企業所有的管理都是基于一個基本的假設,即每個人都承擔自己的責任。但責任是什么呢?當我們負責時,我們實際上是在這兩個前提下進行的:
第一:事情和你自己有聯系嗎?如果你和自己沒有聯系,你就沒有責任。第二:你能控制事情嗎?如果你不能控制它,你就沒有責任。因此,當我們說一個人不負責任時,我們實際上是在說,首先,他認為這與他自己無關。第二,他認為自己無能為力。當我們說一個人在執行時,不能有任何借口,這也意味著兩個意思:第一,只要是執行,就必須與自己有關,與自己無關,不需要執行。第二,你不能控制一切,但你可以控制自己。你不是一臺機器。你是一個能主觀解決問題的人。
因此,對于任何事情,我們都可以通過控制自己來改變結果。如果我們不這樣做,我們應該對任何痛苦的結果承擔100%的責任。
責任稀釋法:人越多,責任就越少!
在實際實施中,許多管理者都是這種責任稀釋現象的受害者。因為他們理所當然地認為,一件事越重要,就越緊急,就會有越多的人來處理它。因此,他習慣于不斷地向員工解釋這項工作有多重要,每個人都應該注意它。不幸的是,員工就像旁觀者一樣,猜測:發生了什么?當管理者只關注是否這樣做時,他們為什么要這樣做?戰略問題和實施問題有多好,因為員工發現事情越重要,你還是我?
我們還在報紙上看到了美國軍方如何在伊拉克虐待囚犯,并做了很多我們似乎無法理解的事情。美國軍事法院還起訴了一群虐待囚犯的士兵。美國人似乎和其他任何國家一樣,既不是天使也不是魔鬼。一旦脫離了當地制度的約束,人性的弱點就會出現,甚至是放縱,甚至是教授,更不用說士兵了。
當然,教授購買盜版軟件不同于士兵虐待被囚犯的戰俘。但我們可以理解制度與人性的關系:是用制度約束人性的弱點,還是用改造人性來改變世界?
作為經理,我們需要知道的是,我們的員工既不是天使也不是魔鬼。如果我們不努力工作,試圖改變人性,我們能創造多少圣人?誰是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