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中成本控制如何進行?(圖文)
成本控制是我們非常熟悉的一個單詞,不管是在建造師還是造價師的考試過程中都會反復提及這個單詞。相關的概念大家也已經背得滾瓜爛熟。但是在實際工程中成本控制是如何應用的呢?
舉個簡單的例子,同樣的一個工程,不同的人來擔任項目經理,得到的結果卻差很多,有人能帶領著項目班子干出優質、高效且高收益的成績,有人卻做不到。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很多,但是如果出現賠錢的現象,很多時候是因為在施工的過程中成本沒有控制好。這個過程需要現場所有人員的共同配合參與。今天我們主要從預算員和項目經理的角度來看一下,施工過程中是如何對成本進行管控的。
首先,項目經理起到總體組織和協調的作用,如果施工過程中,發現成本增加,項目經理會安排預算人員對實際數據進行分析,來查找造成成本增加的原因。預算人員接到指令以后,收集有關數據,進行成本的分析。
收集的數據主要包括:施工合同、中標工程量清單、勞務合同、勞務結算單(或以其他形式結算的勞務費)、材料耗料單、變更文件等等。這些資料的來源主要是工長或者技術員手中的勞務結算單據,材料或者庫管的耗料、提料單據,以及預算人員自身保管的相關文件。
收集齊全資料之后需要對數據進行分析,分析的方法如下舉例:
假如現場施工已經進行到某一形象進度,比如說基礎施工完成。預算人員首先要在已經施工完成的這一形象的基礎上算出對應的工程量,并且考慮在這一過程中發生的變更、洽商等事件。以鋼筋為例,假如原清單中到這一形象進度的工程量為500噸。依據圖紙以及變更資料計算后是510噸,中標清單中鋼筋人工費為600元/噸,材料費4200元/噸,鋼筋損耗率3%。通過查找資料發現,勞務結算單數據為510噸,人工費單價為1200元/噸,耗料單鋼筋實際用量550.8噸,材料費為4500元/噸。根據上邊的數據可以列表分析,如下:
對表中數據的解釋如下:已知原來清單中工程量是500噸,清單人工費和清單材料費已知。得出勞務和材料的計劃成本。實際施工中依據圖紙和變更計算得出實際工程量是510噸,勞務結算(階段結算)依據圖紙計算的工程量進行結算,所以勞務實際工程量是510噸,實際單價是1200元。得出實際的勞務成本。又已知計算出的鋼筋量為510噸,耗料單鋼筋的實際用量為550.8噸,所以可以計算出鋼筋的損耗為:(550.8-510)/510=0.08,得出鋼筋的損耗率為8%。由此材料的計劃成本與實際成本也能得出。
那么從這個表入手,就需要分析不同的因素對成本的影響。
勞務部分:
產量因素影響:(510-500)*600=6000元
單價因素影響:510*(1200-600)=306000元
故312000元=6000元+306000元
得出結論:對勞務成本的影響因素分別是產量、單價。具體影響是:產量因素導致成本增加6000元,單價因素導致成本增加306000元。
材料部分:
產量因素影響:(510-500)*4200*(1+0.03)=43260元
單價因素影響:510*(4500-4200)*(1+0.03)=157590元
損耗率因素:510*4500*(1.08-1.03)=114750元
故315600元=43260元+157590元+114750元。
得出結論:對材料成本的影響因素分別是產量、單價、損耗率。具體影響是:產量因素導致成本增加43260元,單價因素導致成本增加157590元,損耗率因素導致成本增加114750元。
預算人員通過分析得出結論之后,需要尋找引起成本變化的原因。
勞務部分:
產量增加引起成本的變化,產量增加的原因為現場新增變更和工程量偏差導致產量增加,將來結算的時候可以根據圖紙和資料的計算結果調整工程量,能夠據實結算,故雖然成本增加,但是將來能夠結算回來,故成本增加合理。
單價增加導致成本增加,現在建筑市場人才斷層,基礎操作工人(如鋼筋工)緊缺,所以單價較高。另一方面,雖然中標的人工費較低,但是總造價中規費、安全文明施工費等取費較高,整體來看,單價導致的人工成本增加也屬合理。
材料方面:
產量原因同勞務。
單價原因導致成本增加,受市場價格波動,材料價格上升,成本增加,這個時候需要及時上報項目經理,采取措施,可以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購買單價較低的材料,或者依據合同約定,收集有關依據,在結算的時候進行材料價格的調整。
損耗率增加導致成本增加,其中可能的原因有:鋼筋浪費,前期下料單組合不合理,現場預留插筋,現場提前備料等。如果是前兩種就需要采取適當的措施,比如整合下料單,對工人進行交底。如果是后兩種,屬于現場實際工序流程,是合理的。
綜上,現場成本管理,就是通過對數據的分析,找到成本變化的原因,提出應對措施,實現項目利潤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