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項目成本管理的由來
建筑業是我國的傳統基礎產業之一,中國建筑業的發展主要經歷3個階段,20世紀50年代到20世紀80年代,建筑業屬于計劃經濟下的平穩發展階段,20世紀80年代到21世紀初,建筑業屬于粗放式、蓬勃發展階段,進入21世紀20年代建筑業已經走到了發展瓶頸,面臨產業結構化調整,急需進一步深化改革,全面提高管理效率。
2018年1月18日,國家統計局公布2017年國民經濟運行情況數據,經過初步核算之后可以得出,我國在2017年的GDP可以達到827122億元,如果以可比價格計算,那么這一年的數據相較于上一年提升了6. 9%。另外,建筑業總產值在當年的數據為213954億元,相較于上一年提升了10. 5%。
“十二五”期間及以后,我國建筑業相較于以往有不少變化,發展方式以更快速度發生轉變,產業結構以更快的速度被調整,同時國家出臺了多項深化改革的政策措施,涉及到建筑市場化改革、質量綜合治理、企業資質改革、企業財稅營改增、承包模式創新、市場企業信用管理等,進一步促進建筑業經營管理模式改進、技術持續創新和企業綠色持續、快速發展。
2017年,我國推出了一份有關推動建筑業長期健康發展的文件,即國辦發 (2017) 19號文件,為建筑業按照“實用、經濟、綠色、美觀”的要求,進一步深化改革、加快產業提升指明了方向。
隨著計算機信息技術、互聯網、大數據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應運而生,積極推動了項目管理技術的信息化、數據化發展。隨著工程管理軟件的融合和發展,必將促進建筑業管理的劃時代的進步,建筑信息化也隨著建筑業的改革步伐的進一步加快,該行業內的企業以往在項目成本管理方面所應用的傳統管理模式已無法繼續適應該行業的新情況,創新勢在必行,探索之路己經開啟。
我國最早的一批工程企業,分別經歷了生產合作社、國有公司、股份制企業三個企業形式,經歷了改革開發前的計劃經濟時代、改革開放40年市場經濟發展全過程,2003年實現股份制改革,全面實現全民國有制企業向民營集體所有制企業的轉變,實現了全面快速發展。企業不斷壯大,許多企業最終成長為集跨多行業為一體的集團化公司。
21世紀以來,各工程公司業務不僅實現總量突破,同時實現了行業、地域的突破。公司在工業建筑領域、市政工程領域、道路及橋梁等領域實現了突破,省內外各地業務量也在不斷增加。建筑商業模式的轉變出現了PPP模式、深化改革招投標制度,營改增財稅體系也進行了大面積改革,為企業項目成本管理提出了新的課題。
建筑業經過40年的發展、人口紅利己經消耗殆盡。現在建筑業勞動力的主力基本為上世紀60-80年代出生農民工。隨著時間的推移,這批農民工將完成他們的歷史使命,逐漸退出歷史舞臺。社會不斷進步,城鎮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口結構不斷變化,從事建筑業的勞動力將逐漸向更加穩定的工業企業、服務業等第三產業流動。
2015年以來,建筑業勞動力緊缺己經逐漸顯現,勞動力工資水平也不斷水漲船高。同時隨著社會保障體系的不斷完善,建筑業勞動力的工傷、養老、醫療、生育、失業、公積金等也成為社會保障的重要內容,將進一步推升建筑勞動力市場的結構性改變,建筑業只有走高技術創新、工業化發展的思路,向管理、向技術、向裝備要發展,才能逐漸降低勞動強度、改善工作環境、提高勞動待遇,推動建筑業的健康發展。
2000年以前,計算機開始走入企業,財務、辦公逐漸實現自動化。2010年,大量企業開始信息化建設,公司管理、項目管理逐漸走向互聯網辦公時代,以公司財務核算信息化為開端逐漸實現工程造價、流程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生產管理、物資供應管理逐漸建立了資源平臺、實現內部信息共享。2014年以來,各大工程企業全面推進工程項目管理軟件技術、通過項目管理建設,實現進度計劃、物資供應、技術管理、質量管理、資金調度的實時管理模式,信息化技術的發展應用,給企業項目管理技術帶來了革新,使傳統的管理模式大受挑戰。